暖春阳光中,一群青年说着笑着,汉语和韩语穿插,话题不着边际地跳跃进行,有时候话还没说完,互相之间就默契地连连点头,时而传出兴奋的叫声。他们是来自中韩两国的32名大学生,以“2023中韩青春远征队”之名,在长三角地区开启了为期4天的旅途。
【资料图】
4月13日至16日,由大韩民国驻上海总领事馆与上海公共外交协会共同主办、南京公共外交协会协办的“2023中韩青春远征队”——华东地区历史文化探访活动,在上海、嘉兴、杭州、南京进行,中韩青年一同探访韩国独立运动相关纪念地、中国历史遗迹、在华韩企等,在旅程中相互交流,不同思想的碰撞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2023中韩青春远征队”活动启动仪式上的合影在此次活动的启动仪式上,大韩民国驻上海总领事馆的韩相国副总领事表示,“随着中国按动‘重启键’,韩中两国间的交流与合作正蓬勃展开。”活动为两国青年提供机会更好地了解韩中合作的过去与现状,希望大家以此为契机为两国关系发展做出贡献。上海公共外交协会的祝伟民副会长说,“青年是世界的未来,也是中韩关系健康发展的未来。”中韩友好关系应该有两国青年来呵护,传承下去。“友谊”、“历史”、“新鲜词汇”、“旅行的快乐”……谈及此行收获,中韩青年给出的答案不尽相同,但共同拥有了一段跨文化交际的记忆。
中韩间的历史联结
在鲁迅公园的一角,紧挨着河堤,随石板小道拾阶而上,抬头可见一座高丽风格的红色二层亭阁,上面写着“梅轩”二字,取自韩国独立运动家尹奉吉之号。韩中大学生在梅轩前聆听尹奉吉的事迹,了解中韩两国合作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历史,以此为起点开始“远征”。
1932年4月29日,侵华日军在上海“虹口公园”举行庆祝活动,尹奉吉向“阅兵台”投掷炸弹,成功刺杀日本陆军大将白川义则,被当场逮捕。为纪念尹奉吉义举,上海市在当年事发地、现在的鲁迅公园建造“梅园”。
中韩青春远征队在梅园聆听尹奉吉事迹。韩国HERO历史研究所代表李明弼和研究员金志祐作为此行的特邀讲师,全程讲解探访地背后的历史。李明弼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表示,韩中两国在历史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志士帮助韩国在华推进独立运动,尹奉吉当时向侵华日军投出的炸弹由中国人帮助制作,而尹奉吉的宣誓书中表明此举不仅是为了韩国独立,也是为了正在遭受日军侵略的中国。此外,韩国临时政府诞生地和中共一大会址都在上海新天地,这也是一种“缘分”。从1919年起的26年间,韩国临时政府先后辗转上海、嘉兴、杭州、镇江、长沙、广州、柳州、重庆等地。青春远征队也先后探访了韩国临时政府在上海、嘉兴和杭州的旧址,还有金九避难处、中山陵等地。
中韩青春远征队在位于上海新天地的韩国临时政府旧址前合影青春远征队中的大多数同学第一次了解到韩国独立运动历史中的诸多细节,例如有“韩国国父”之称的金九和其他几位韩国临时政府要员,曾在辛亥革命元老褚辅成的掩护下,从上海紧急转移到嘉兴避难。孙中山、宋美龄等人因助力韩国独立运动,被韩国政府授予“建国勋章”中的最高级别奖章“大韩民国奖”。政治之外,中韩两国在文化领域的一些历史联结鲜为当代人所知。在鲁迅纪念馆参观时,大家了解到韩国独立运动家将鲁迅的作品翻译成了韩文,鲁迅的思想影响了韩国的很多文人、思想家、革命者。
韩国学者朴宰雨在《韩国七八十年代的变革运动与鲁迅》中曾指出,鲁迅是上世纪后半期韩国社会变革运动的思想资源之一,韩国社会运动元老李泳禧则是变革运动中受鲁迅影响的“先觉进步知识分子”的代表。李泳禧在《吾师鲁迅》中写道:“如果说我的著作和我的思想、我对人生的态度对当代青年们起到了影响,那么这个荣誉应该归于现代中国作家、思想家鲁迅。”
中韩青春远征队中的韩国留学生在鲁迅纪念馆参观。“两国之间的关系或许会有波折,但历史不会改变。近现代史中,中韩间合作与联系的史实离我们很近,这可以将两个国家更紧密地连结在一起,创造更美好的未来。”李明弼说道。跨国情谊的传递与传承
在青春远征中,中韩两国大学生“消除”了国籍的界限,组成了旅途“搭档”和“群组”,在分享彼此经历的过程中学习对方的语言,沟通感情。
在等车的间隙,一群学生围成圈玩“抓鸭子”的游戏,笑声不断。上海外国语大学朝鲜语专业的张一帆说,“韩国同学特别热情,中文很好,大家一起玩游戏是迅速增进感情的方式。在车上我把课堂笔记给他们看,他们帮我练习韩语发音,我也会向他们解释一些中国的网络梗,但好像很难把适用的语境讲透,语言方面还要更加努力。”
中韩青年在晚餐后一起玩游戏。有趣的是,社交网络上的“爆梗”似乎成了两国青年之间独特的互动方式之一。来自同济大学的韩国留学生朴罗西说,她新学了一个网络梗“栓Q”,同时也会告诉中国同学一些区别于教科书的更地道的韩语表达。朴罗西对中国的兴趣来自于家庭的影响,她的父母虽然都是韩国人,但相识于中国,均毕业于中文专业,因此她从小耳濡目染学习中文,未来也想要在韩国从事和中国相关的工作。“中韩关系与我们有切身关联,比如相关的就业机会会受到影响。过去三年也许是受到疫情的影响,去韩国的中国游客没有以前那么多了,中韩民间感情似乎也没有以前那么好,希望两国能走得更近。”
来自复旦大学的韩国留学生郑宰昱也同样受到母亲的影响来华留学,他小时候曾多次随喜爱中国茶文化的母亲到中国旅行,对中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初中时期主动向家里提出到中国留学。“在首尔的辅导班学了几个月的中文之后就到北京上初二,一开始完全听不懂中文课程,后来随着汉语水平提高,慢慢适应了。在中国的这几年,能够感受到中韩关系的波折。”他回忆说,当年中韩关系因萨德问题而紧张时,有一段时间学校因担心韩国留学生在外安全问题,让他尽量避免到校外活动。”因为关心政治,郑宰昱在大学选择了国际政治专业,“最大的魅力就是越学习越能客观的看待自己的国家”。
在青春远征队中,不乏像上述两位这样与中国结缘已久的韩国留学生,他们在中国高校就读新闻、国际政治、法学、旅游管理等不同的专业,以自己独特的视角看中国以及中韩关系。
留学生视角下的中国
根据韩国外交部发布的“2021旅外同胞现状”报告,从旅外韩侨的分布度来看,在全球180个国家中,旅外韩侨最多的国家是美国,其次就是中国。中美两国也是韩国人的热门留学目的地。
问及来华留学的原因,青春远征队的一些韩国留学生表示,在韩就读国际学校时选择了英语和中文两种语言课程,中国知名高校的学历在韩国国内越来越受到认可。不过,仍然有许多韩国人对中国存在误解。
在复旦大学就读的韩国留学生琴喜祥说,身边有一些人对于他来华留学感到不理解,甚至担心他的安全问题,新冠疫情更是加深了一些人对中国的误解。但琴喜祥表示,“去年来到中国之后发现很多偏见是不存在的,中国其实还不错。”
“国外针对中国的一些报道并不真实,所以我向留学生会提出了‘展示真正的中国’的提案,策划拍摄短视频。”上海外国语大学的韩国留学生韩承宙说,他与琴喜祥等多名留学生一起在YouTube平台上制作了一档名为“这般中国”(이만큼차이나TV)的频道,内容包括在上海街采行人,询问他们爱听的歌曲、每日穿搭等问题,展示上海当地年轻人的生活实态。另外也有针对中韩新闻的评论视频。
“这般中国”街采视频截图韩承宙在高中时期曾来华参加夏令营活动,先后去往上海、西安和敦煌,途中结识了很好的中国朋友,并对上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高中毕业选择到上海高校留学。“中韩同属汉字文化圈,但是用中文学习国际政治专业还是比较难。”她坦言,有时候课堂上会讨论到一些敏感的政治问题,也会因历史教育不同而出现观点对立的情况,但是就学术而言可以和中国同学一起畅所欲言,“大家互相尊重就可以”。“韩国许多年轻人相对更关注与自身相关的民生问题。而我因为学习国际政治,比较关注外交。”韩承宙说,在中国留学可以从另一个视角看待国际关系,会有更多收获。“我们都是拥有多元文化的国家,虽然文化方面存在一些争议,但两国也拥有很多共通之处。”
在中韩两国的交流中,青年成为了搭建桥梁的中坚力量,青春远征队的他们则是当代中韩青年走近彼此的一个缩影。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