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3年4月28日讯(记者 钟亚萍 通讯员 何林 贺小珊)气温回升,雨水滋润……又到了野生蘑菇的生长旺季,然而,也是误食毒蘑菇而食物中毒的高发期。龙华区森林资源丰富,不能排除存在野生毒蘑菇,龙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醒广大市民在五一出游登山踏青时,切勿随意采摘、购买和食用野生蘑菇,坚决不采食不认识的、不确定其可食性的蘑菇,也不要在流动商贩处购买不认识的野生蘑菇,以免因毒蘑菇导致食物中毒。
毒蘑菇类型
(资料图)
在华南地区能导致急性肝损害的毒蘑菇主要有“致命鹅膏”“裂皮鹅膏”和“灰花纹鹅膏”。“致命鹅膏”在深圳地区常见,也叫“白毒伞”,一般进食50g(2-3朵)可致人死亡,是毒蘑菇中的第一杀手。最大的特征是菇体白色,具有菌盖、菌环、菌柄和菌托;“头上戴帽(菌盖),腰间系裙(菌环),脚上穿靴(菌托)”的这类蘑菇多有剧毒,不能轻易食用。
致命鹅膏。 龙华疾控供图
致命鹅膏。 龙华疾控供图
致命鹅膏。 龙华疾控供图
灰花纹鹅膏。 龙华疾控供图
近些年龙华区也发生过因毒蘑菇导致的食物中毒,主要是居民在小区草地采摘绿铅褶菇所致。绿铅褶菇俗称“大青褶伞”,是中国蘑菇中毒事件最多、最常见的毒蘑菇,常生长于公园或小区草坪上,在菜地、路边草地、荒地、锯末堆上甚至垃圾堆旁也会生长,是离人群最近的毒蘑菇种类。误食“大青褶伞”会导致胃肠道受损,引起严重的呕吐、腹痛和腹泻。
大青褶伞。 龙华疾控供图
中毒症状
深圳地区主要的毒蘑菇中毒症状类型有2种,即急性肝损害型和胃肠损害型。其中,前面提到的致命鹅膏可导致急性肝损害的毒蘑菇毒性最强,导致的后果也最为严重,一般多在进食后6小时至30小时发病。
致命鹅膏中毒早期可出现明显的胃肠道症状,多数患者在胃肠道症状好转后有1-2天的“假愈期”,之后出现明显肝功能损伤,少数患者可伴有心脏和肾脏损害。病情严重者可因暴发性肝功能衰竭和(或)呼吸循环衰竭死亡,此型是国内当前毒蘑菇中毒病死率最高的类型。
毒蘑菇辨认
目前我国发现毒蘑菇种类超500种,鉴别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并借助专业设备,普通人难以准确鉴别蘑菇种类,区分有毒无毒若只依据外形特征进行辨别有时是不可靠的。许多毒蘑菇和食用菌的外观特征没有明显区别,甚至非常相似,有时候连专业人士也无法通过外表一眼识别。而且在野外,无毒的蘑菇常常与有毒的植物生长在一起,同样会有中毒的危险。
错误认识一:颜色鲜艳的蘑菇有毒,不鲜艳的无毒。
从色彩判断蘑菇是否有毒是无科学依据的,部分色彩不艳丽、长相不好看的野生蘑菇也有毒。比如:在广东,导致中毒人数众多的白毒伞,外表纯洁朴素,又叫致命鹅膏,约50克的白毒伞所含毒素量足以毒死一个50公斤的成年人。
错误认识二:可使银器、大蒜、大米等变黑的有毒。
毒蘑菇和银器、大蒜、大米等接触不会产生反应,不会出现变色现象。
错误认识三:掰开蘑菇有乳汁或变色的有毒。
松乳菇、红汁乳菇掰开后会流出乳汁,但确实是美味的食用菌。一些牛肝菌断面会变成蓝色,也是可食的。
错误认识四:生蛆或生虫的蘑菇无毒。
很多剧毒蘑菇如白毒伞成熟后也会生蛆或生虫。因此这种说法也是毫无科学依据的。
错误认识五:高温烹煮、煮沸、晒干可祛毒。
剧毒蘑菇的环肽毒素性质通常很稳定,一般的蒸、煮、闷、烧等烹饪方法,或晒干加工都不能把毒素去掉。
误食毒蘑菇应该如何自救?
龙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特别提醒,对于治疗蘑菇中毒,目前并没有特效解毒药,尤其是肝脏损伤型中毒,致死率极高。如果进食蘑菇后出现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急性胃肠炎症状,以及视力模糊,就要高度怀疑是毒蘑菇中毒。如发生误食毒蘑菇:
●就医
立即呼叫救护车赶往现场。最好携带剩余蘑菇样品,以备鉴定蘑菇的种类,确定有效的治疗措施和判断预后。凡同食用过同样蘑菇者,无论是否发病,同样需立即到医院进行检查。
●催吐
在中毒者神志清醒的情况下尽快催吐。用手指扣咽部或用器具压迫舌部即可引起呕吐。需要提醒的是,孕妇慎用催吐,如果中毒者出现昏迷,则不宜进行人为催吐,否则容易引起窒息,可先让误食者服用大量温盐水,然后用手指刺激咽部,促使呕吐,以减少毒素的吸收。
特别提醒:警惕中毒“假愈期”
部分病人经治疗后,急性胃肠炎症状逐步缓解甚至消失。但由于毒素被肠道吸收入血液后,侵害了实质脏器,病情会在1-2天后迅速恶化,出现肝、肾、心、脑等多脏器损害,尤以肝、肾损害为重。所以,在中毒初期症状缓解时,仍应留在医院积极接受治疗,观察一段时间,确保病情稳定好转再出院。来源:深圳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