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学校招聘老师,应聘者的“家庭出身”重要吗?又到一年一度的高校毕业季,大学生们都在紧锣密鼓找工作。我教过的学生如今已经开始准备进入职场了。他们向我问起不少关于国际教育行业求职的事。家境富裕的海归毕业生在国际学校招聘中到底会不会更受欢迎?还是国内高校的寒门学霸更踏实肯干?我和我的几位业内同行愿意分享一些“独家回忆”。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01 寒门子弟爱跳槽,难融入高端家长圈?
一位学校领导曾表示,他所在的学校招聘教师时,会有一个倾向,愿意招来自中产及以上家庭的员工。原因如下:
首先,一线城市生活成本高,刚毕业的新老师收入不多。如果其来自困难的家庭,这样的工资收入恐怕过得不会太舒服,很难未来买房、成家,这样就容易为升职加薪不停跳槽,或者回老家,不利于学校岗位的稳定。
其次,国际学校服务的就是高净值家庭,招聘相同圈层的员工,不仅可以通过他们的人脉推广学校,招到更多学生,更能够让老师与学生、家长之间彼此理解。他举例说明:我们IB学校每年的CAS trip都会带学生去山区支教。第一年的CAS协调员是个来自普通家庭的老师,他给学生订的是二等座动车,结果学生就在候车大厅里碰到各种不文明现象,还起了冲突。后来家长觉得孩子受了委屈,闹到学校,问我们为什么这样安排?
其实,这位老师该订商务座,学生可以在专门的休息室等车,本可以避免这类问题。但有什么办法?他本人就坐二等座,所以他想象不到这个圈层的孩子是要坐商务座的。这个圈层的父母是要孩子学习“服务”(指CAS里的service),但他们是要孩子在完全安全、舒适、体面的环境里完成“服务”。
我跟这位老师谈话希望他理解时,他很认真地翻开CAS手册,读了一遍,对我说handbook中明确要求学生要真实,理解真实的社会,解决真实的困难,培养孩子一颗为社会做贡献的心。为什么要把孩子高高地捧起来放在玻璃球里俯视世界?这样做是在教小孩高人一等,会培养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我简直无语。他完全站在学术高地、道德高地上来跟我讨论这个问题。我只能说,他不太理解他学生的家庭模式和心理,也不愿意了解他们的模式,所以后来就给他平级转岗,派他干最辛苦又跟家长群体接触不到的工作,再没给他升职。
我吸取这次教训,又招聘了一个富二代海归来当CAS协调员,她手里的海外资源多,安排出来的活动轻松有趣。比如去泰国营地、日本海边、瑞士山林、美国游学等,这些地方也可以完成C-A-S,也有服务给孩子们做。他们还能吃吃吃、买买买、玩玩玩、见市面,而这个市面才是这些孩子未来会面对的市面,对他们以后的国外留学有帮助。
能想象到,学生们多喜欢这个CAS协调员,家长也连连夸好,根据这些活动拍出的招生宣传片特别好看,高端大气上档次,符合学校定位,还让我们学校的在活动版块的创收节节攀升。
由于她是海归,知道怎么理解外方高层的价值观;又由于她是富二代,跟同为富裕家庭出身的中方高层也有共同基础相谈甚欢,还帮忙撮合两边,缓解了不少中外方矛盾,很快升上校区总监的位置,前途无量。
02 富二代选择从教,可能不靠谱?
然而,一位教育集团的高管提出了完全相反的观点:你确定家境良好的毕业生能来国际教育行业吗?我身边优秀的富二代要么继续海外深造,要么去当下的风口行业,要么提前财务自由。这样的毕业生在择业时,家里人会请各路高人指路,分析好行业前景和个人、家族的适配度再进行选择。
而我坦白说,随着人口的大幅减少,以及政策原因,未来可能会有20%-30%的学校遭淘汰。为了避免选到尾部学校,就只有跟国内外顶尖大学毕业生一起内卷头部学校。所以优秀的富二代为何不选择一个增量市场,吃一波时代红利,而要选择一个竞争白热化、被明确表示教育是公益性的存量市场?
要知道,教育行业的薪资增长速度远低于金融、IT、人工智能等行业,而且那些行业30岁上下就有机会当高管,而学校里再优秀没个40+很难当校长。所以就算他们入了职,在看到其他同样家境好的海归校友5年后的收入和职位甩开他们几条街时,他们情何以堪?
所以,我个人的看法是,家境好的毕业生反而更容易离职,更不接受学校996、007的工作,我们拿钱激励他们没什么用。而且他们见过市面心气更高,更忍不了工作中的委屈和外教的同工不同酬。所以,我不觉得应该优先招家境好的毕业生。而是应该招那些愿意选择民办教育行业的毕业生,即单纯热爱学术和教育,喜欢国际化氛围,愿意安贫乐道不与他人比较,享受与孩子们一起工作的老师,才是长久合适的人选。不只民办教育的先驱孔子最喜欢颜回,我也最喜欢颜回……
作者 | ABB,曾在沪粤多家教育集团担任管理岗位。目前主要在国内外投资收购、品牌和项目引进、托管运营等方面,从事教育领域的商务拓展和资源对接的工作。